突发!外贸企业涉乌诉讼风险提示与应对指导 |
|
信息来源:
商法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2-05
22:17
浏览次数:
|
|
近期,我省部分外贸企业在与乌兹别克斯坦客户贸易中遭遇法律风险,涉乌贸易企业需引起高度关注。据初步调查,乌兹别克斯坦某企业利用当地某工商会管理局针对部分中国外贸企业发起了一系列诉讼案件,仅近期(1月31日、2月7日)即将在乌当地法院开庭审理的案件就高达65件,涉及我国58家企业。 01个案回顾 2025年1月8日,绍兴市贸促会收到绍兴某纺织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绍兴某公司”)的求助函。该公司称,在与乌兹别克斯坦某个体客户(下称“乌客户”)的两笔国际货物买卖中,乌客户委托第三方公司代付货款,并提供了盖章合同空白件以便利汇款。其后,第三方公司以支付货款的银行水单及虚构的货物买卖合同,通过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工商会管理局在乌境内提起诉讼,以未收到货物为由,要求绍兴某公司退回两笔收到的货款,并承担违约责任。 02案情分析 根据涉外商事法律专家分析,此次大规模诉讼浪潮主要源于涉乌贸易中不规范的货款结汇方式,而该方式被部分乌方相关方加以利用。若乌方在乌境内法院胜诉,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通过我国司法协助对乌方法院的生效判决进行强制执行,这将严重威胁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与正常经营秩序。该批案件存在集中诉讼、案由单一且针对性明显的特征,不排除恶意诉讼的可能性。建议涉案企业加以重视,积极应诉,避免该类公司后续持续提起诉讼。 03预警提示 虽然该事件并不代表中乌贸易大环境的恶化,但提醒各外贸企业在开展对外贸易过程中仍需强化合规意识,及时梳理法律风险并进行积极应对。基于此,浙江省贸促会特发出风险预警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贸易流程合规与优化。全面梳理涉乌贸易流程,尤其是货款结汇环节,深入剖析流程细节,识别潜在风险点。参照国际通行贸易规则与中乌双边贸易协定,制定标准化、合规化的操作流程。建立风控机制,评估交易风险等级,及时填补风险漏洞,确保贸易活动在法律框架内稳健运行。 二是合同条款审慎拟定与审核。要重视合同签订,外贸企业法务人员或委托专业律师审慎拟定或审核合同条款,拒绝发送空白盖章件,避免合同伪造风险。确保合同条款清晰、准确、具有可操作性且符合双方法律要求,从源头上降低法律风险。 三是积极应对法律程序。若企业收到乌方法院传票或律师函,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可登录当地法院网站进行查询,核实传票内容。应在专业法律人士的指导下积极应诉。企业在应对过程中,如遇法律困惑、政策解读难题或需要行业经验借鉴,可随时向浙江省贸促会商法中心寻求帮助。 浙江省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中心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浙江调解中心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延安路466号浙江经贸大楼南楼9楼 电话:0571-85811951、85393807、87702560 邮箱:legal@ccpitzj.gov.cn 在线咨询网址:http://www.ccpitzj.gov.cn/col/col1229566713/index.html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