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贸易法律风险及防范建议 |
|
信息来源:
商法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1-13
10:25
浏览次数:
|
|
一、贸易法律风险分析 (一)复杂多变的法律体系 在巴西的法律体系中,与贸易相关的有各项联邦及部级法律、政府法令和行政法规,各州也会制定相关的贸易法律法规和政策。由于巴西的联邦制的国家体制,各州拥有较为独立的自主立法权,这就导致巴西的贸易法律制度较为复杂,立法对同一贸易问题常常会有不同规定。例如,其税收制度过于复杂,包括在进口商品和服务协定中,国内和跨境交易需要缴纳各项联邦税和州税。 此外,巴西法律变动频繁,当前正在适用或即将适用的法律动辄失效。宪法层面,1988年《共和国宪法》仍是国家的基本法律。在2017年,巴西又颁布了20多项宪法修正案,并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巴西宪法自生效以来颁布的修正案数量高达95项。总统可以根据《宪法》第62条的规定,对被认为具有重要和紧迫性的问题采取临时措施。这种临时措施是保护国内稳定的有力的方法,但是也增加了法律的不稳定性,尤其是自2013年5月到201年,这期间巴西总统共采取了153项此类措施。关于部级法律,2003年12月1日,巴西公布《部级法令合编》,将有关进出口管理的部颁法令进行了汇总。而在汇总之后,巴西又对其进行了数次修订。 关于进口的法律,2007年6月28日第380号临时措施(该措施规定经巴拉圭从陆路进口统一税制)被废止,代之以对进口的陆运方式进行规定的第11580号法。2004年第10893号法是由1966年巴西颁布37/1996号有关进口税制的临时法历经20余次修改而来。关于进口的第6759/2009号政令规章,自2002年颁布以来,至2009年已经历经了10次修改。 (二)海关通关风险 为保护本国工业,巴西政府对进口货物会设置最低限价或参考价,并据此征税,如进口价低于最低限价或参考价,海关将另计征差价税;对低报价或有倾销行为的货物征收附加税。 货物到港后90天内进口商应办理报关手续,并将进口申报单输入外贸综合统计系统进行登记, 开始报关程序;同时还需向海关提供装船单、商业发票、纳税单据以及原产地证、商检证明和动物检验证明等文件。海关收到上述文件后, 对申报内容和货物进行核实,如果不完全一致,可以进行修改,但是每次修改均需缴纳高额的手续费。 巴西报关手续严格复杂。需5份用英文或葡文填写的商业发票。发票必须由制造商、销售商和中间商分别填写装船的详细情况,并附有英、葡两种文字的产品说明。发票还应申明产地和确切的价格。出口商可向进口商询问是否需要出口国商业部门对货物价格的证明和公证材料。巴西海关对于没有呈报商业发票的行为处以罚款,罚金等同于关税;若商业发票与报关单不符,罚金将是关税的1%~5%。 此外,根据巴西法律规定,巴西海关给进口商的认领货物期限为90天,如果货物到达巴西港口90天内没有被提货或者被认领,此货物将自动划归联邦政府,由联邦税务局负责处理,在对货物进行检查之后,对不符合安全检验检疫标准的货物予以销毁,其他的货物进行拍卖。 (三)贸易信用风险 巴西通货膨化及汇率不稳定导致进口商付款时有拖欠,而巴西诉讼成本较高,这会增加运输存储成本,对某些无法长时间存储的货物而言,无疑会增加货物损耗。由于巴西的金融市场完全开放,导致其遭受国际金融波动冲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再加上国内局势不稳定,导致汇率波动较大,较大的汇率波动使得双方均不愿意在汇率不利于己方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其次巴西政府在国内产生了信任危机,腐败案件层出不穷,对国内市场监管不力,导致通货膨胀率持续走高,巴西货币雷亚尔(Reais)的购买力不断下降。在2020年8月,美元对巴西雷亚尔的汇率为1美元兑5.4雷亚尔,而这个数字在2014年为1美元兑2.8雷亚尔,六年时间巴西货币贬值近一倍,这也是导致产生贸易信用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贸易保护措施 巴西是贸易救济的主要使用者,特别是反倾销措施。巴西政府不断完善反倾销制度,2013年,对调查和实施反倾销措施的监管框架进行了修订,主要的创新包括:强制性的初步决定、完善国内产业的定义、请求反倾销调查的更低的行业门槛、追溯适用反倾销税并形成现场调查程序。自2015年7月底,与反倾销调查有关的行政程序已经可以通过电子方式进行。 在具体的政策实施上,据世贸组织统计,1995年至2010年,巴西共发起了222项贸易救济调查,在全球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55个世贸组织成员国中,数量排名第7名,其中主要是反倾销措施,有216起,其中最终裁定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有106起。 作为全球公认的贸易保护大国,巴西在WTO机制内发起的贸易争端案件数量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中国是其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多年来遭受其反倾销调查和制裁最多的国家。据中国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统计,2016年全年,巴西针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合计35起,其中至少有70%的案件以不利于中国企业的裁决告终。2020年以来,截止8月初,巴西已经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与通过的不利于中国企业的裁决案件共10起。 二、法律风险防范建议 (一)选择具有良好资信的贸易伙伴 巴西国内局势不稳定,通货膨胀及汇率波动等问题影响了巴西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信心,许多中小型企业不愿意在汇率不利于自己的时间付款,这导致了出口商在巴西港口货物积压,增加仓储及运输成本。因此中方企业在与巴西进行进出口贸易时,应优先选择具有优良国际声誉的大型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原因在于,第一,这些企业更加注重维护自身商业信誉,良好的商业信誉是大型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大型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强,资金更加充裕,不容易受到资金链问题的困扰,降低对方因资金链断裂而客观上无法付款的风险;第三,大型企业应对本国国内风险的能力更强,巴西有着强大的工会且罢工活动盛行,许多中小企业无法抵抗工会势力,在罢工行动面前中小企业经营也会变得更加举步维艰,而具有深厚商业基础的大型企业则在这方面的抗性强大得多,经验也更加丰富。 (二)积极寻求法律、贸易等方面的帮助 巴西法律复杂多样,且经常修改,在联邦制体制下,各个州相对独立,联邦和州都能制定各自的贸易法律法规,有时候难免陷入冲突。因此,与巴西开展贸易合作应该首先要对巴西的相关法律制度有所了解。尤其是海关方面的法律制度,巴西海关的通关较为严格,需要提交各种单证且对单证的信息完整度和准确性要求极为严苛。同时巴西外贸货物的认证标准也多种多样,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如有必要,应当向熟悉相关方面法律和手续的人士进行咨询,征求专业人士的意见。 (三)增加政府间对话 中国已经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在2019年,中国与巴西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超过千亿美元。两国在某些行业有着深厚的贸易合作关系,如巴西大豆产量的七成以上进入了中国市场,中国产的玩具也在巴西有着超过四成的市场份额。但由于两国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环境的不同,再加上两国法律体系的巨大差异,给两国的贸易往来增加了很多障碍。因此,从国家政府层面而言,需要积极推进两国经贸领域的对话,争取建立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机制,消除贸易障碍,增进相互了解,扩大信息共享。使两国能更好地掌握对方的市场动态,了解两国产业结构的差异,以政策和法律的形式实现两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的差异化,实现产业的优势互补。 (四)合理应对贸易保障措施 尽管两国的经贸联系在不断加深,但是巴西对中国产品提起的贸易保障措施的频率仍然居高不下。对于此,中国企业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寻求解决方式。内部方面,企业及相关的国内产业应当建立更加合理的定价机制,一方面要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避免国内出口企业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压低报价。外部方面,首先对于反倾销措施,中国企业应当积极应对,并积极配合法官调查取证,避免法院因缺席审判而作出不利判决,避免损害中国企业的形象;其次,巴西的反倾销程序较为复杂,企业一旦决定应诉,除非企业本身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就应当积极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律师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更多有利的细节,也更清楚在巴西的法律框架下如何才能更大程度地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最后,企业可以寻求中国商务部和外交部的帮助,也可以寻求诸如中国贸促会等贸易组织的帮助,并与巴西企业行业和政府各方展开积极交涉,在调查中争取主动和有利环境。 来源:浙江贸促综合整理自《“一带一路”国别法律研究(巴西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