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关再发“暂扣令” 强化供应链劳动合规执法! |
|
信息来源:
信息服务部
发布时间:
2025-09-30
10:53
浏览次数:
|
|
当地时间9月24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宣布,将扣押由捷安特在台湾地区生产的自行车、自行车零部件和配件,理由是“合理迹象”显示供应链存在强迫劳动。这一命令不仅涵盖捷安特旗下品牌,也涉及其在台湾地区代工的其他品牌产品。这是CBP今年发布的第三份“暂扣令”(WRO)。 CBP援引的是美国《关税法》(19 U.S.C.§1307),该条款明确禁止使用强迫劳动生产的商品进入美国市场。近年来,美国执法愈发严格,继涉中国渔业与韩国盐场之后,自行车行业成为新的“执法靶点”。这一趋势反映出,美国正在把劳动合规纳入供应链治理的前沿工具。 面对指控,捷安特强调,公司早在2024年就已着手整改,包括承担外籍工人的招募费用、改善员工宿舍条件,并在2025年启动“零招募费用政策”,涵盖签证、体检、居留证等各项支出。捷安特表示将向CBP递交申诉,请求撤销WRO,并承诺继续强化第三方审计与监督机制。 CBP在调查中认定,捷安特存在五项国际劳工组织(ILO)所列强迫劳动指标:滥用弱势、恶劣的工作与居住条件、债务束缚、拖欠工资、过度加班。媒体补充披露称,外籍工人曾支付高达5500美元的招募费,并在台通过工资扣款偿还中介,形成债务链条。CBP指出,其证据来源广泛,既包括官方调查,也可能涉及NGO报告、媒体揭露、工人举报以及公共信息。尽管捷安特已采取整改,但CBP认为风险“依然存在”。若公司无法提供有效证据,WRO可能升级为“正式裁定”(finding),届时相关货物将被直接没收。 台湾地区所谓的“经济部”、“劳动部”在事件后表态,将协助调查并推动制度透明化。台中市长也公开声援捷安特,呼吁减少对产业链的冲击。捷安特股价在消息公布后一度大跌,创15年新低。业内人士担忧,此案可能影响台湾自行车产业的整体声誉,也为美国市场格局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在公告中,CBP声称:“捷安特通过这些虐待行为获利,导致产品以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生产,从而以不正当手段侵蚀了美国企业数百万美元的利益。”同时,国际劳工组织(ILO)估计,全球约有2800万劳动者仍处于强迫劳动之中。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美国的执法逻辑并非完全着眼于全球劳动权利,而是紧扣其“美国优先”议程:一方面以人权为旗号,另一方面强调对美国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害。换言之,劳工议题在这里更多是产业保护的工具,被嵌入到贸易与供应链博弈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捷安特案发生前一天,当地时间9月23日,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在纽约作出判决,撤销并发回CBP此前针对中国金汤铝业在多米尼加设立的子公司Kingtom Aluminio S.R.L.的“强迫劳动”进口禁令。 法院认为,CBP公告中缺乏足够的事实支撑,无法证明其认定如何符合“强迫劳动”的法律要件。相比之下,Kingtom在诉讼中提交的证据链条更加完整,凸显了美国行政决定在司法审查下必须接受更高的证据与法律要求。这一案例表明,政治压力与笼统指控不能替代法律逻辑与事实依据,行政机关必须清晰说明其决策如何符合法律定义。 对企业而言,现实挑战在于:如何在“人权”与“美国优先”的双重话语下找到生存空间。捷安特案显示,美国正在强化对供应链的劳动合规执法,而Kingtom案则提醒跨国企业,法律诉讼依然是一条可行的抗辩路径。未来,类似案件或许会在更多行业中出现,所谓合规边界,也将越来越多地由政治与战略目标所界定。 公告原文链接: 来源:浙江贸促综合整理自出口管制合规研究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之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内容供读者参考。)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