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加码!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特朗普高关税? |
|
信息来源:
信息服务部
发布时间:
2025-04-11
11:03
浏览次数:
|
|
4月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乱挥“关税大棒”,强硬推出“对等关税”,对全球贸易造成巨大冲击。中国政府积极采取行动,应对美国“对等关税”。 4月10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提问:特朗普宣布将对不采取报复性行动的国家实施90天的关税暂停,但是上调对华关税至125%,甚至可能到150%,中国是否会继续对美加征更高关税?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对于你提的假设性问题,目前我无法进行评论。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贸易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没有出路。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将奉陪到底,我们绝不接受美方的极限施压和霸凌行径,必将采取坚决有力措施捍卫自身正当权益。 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无疑刷新了历史纪录,这些前所未有的加税措施,后续将如何落实仍待观察,但其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的冲击,亟须重视并积极应对。 出口企业将短期承压 毋庸讳言,短期,中国企业将面临特朗普的极限施压。以服装、太阳能、家具等行业为例,也不难看出严峻的形势。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对美出口额达509.6亿美元,占总出口16.9%。然而,行业毛利率低,利润率仅2.3%~5.2%,加上此次关税,企业无法吸收这些成本。 这导致中国服装在美国的零售价上涨30%~40%,促使订单流向关税较低的国家,如孟加拉国和越南。该行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由于女性员工比例高且技能单一,行业面临转行再就业难题,可能引发地区就业问题。 家具及家居用品,也是我国对美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2024年的出口额达到了约350亿美元。新增高关税,将完全抵消中国家具的价格优势,因为家具产品的平均利润率通常只有10%~15%。 2024年,我国向美国出口的电子产品总额超过了1500亿美元,大约占到了对美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这些电子产品涵盖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智能穿戴设备等多种类型,主要生产地为珠三角的深圳和东莞,以及长三角的苏州和上海等城市。新增高关税,也将会严重损害这些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进而导致订单数量的急剧减少。 好在,这些年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中国企业对此也并非没有准备,面对此次特朗普乱舞的关税大棒,尚不至于措手不及。 老办法可能不再有效 之前,中国企业应对加税措施,可以重新整合供应链,在境外设厂,开拓新兴市场,如越南、印度、泰国等国,就凭借更低的关税税率,承接中国部分产能转移。 但是,这条路如今也变得很难了。 首先,大规模的转移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以电子制造业为例,大品牌组装厂背后,是上千家配套的中小企业,涵盖了模具、注塑、包装、物流等多个行业。当核心企业将产能外移时,配套企业将面临业务量不足的困境。这些配套产业跟随转移的困难进一步加大。 家具产业也是如此。一家家具厂背后,是木材加工、五金配件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集群。整个产业集群都转移到国外,短期难以实现。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不仅在已有关税基础上,对中国加征额外的高关税,还将加征关税对象扩大,按目前白宫发布的行政命令,美国对越南加征46%、泰国36%、柬埔寨49%、印尼32%、马来西亚24%的关税,其意就在封堵所谓的“绕道”出口。这一税率,比企业原来预期的20%~25%高得多,会严重影响企业过去的部署,“所谓的低成本国家已经不复存在”。 以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制动器为例,若通过在泰国组装后出口至美国,所面临的总税率是2.5%的基本税率加上36%的对等关税,总计38.5%。尽管如此,泰国的生产成本会高出大约15%,导致泰国的总成本实际上会增加53%。因此,加上前期投资,企业可能依旧无法获得利润。 静观其变谋定而后动 事实上,围绕关税,美国国内各方还将有重大博弈。 牛津经济研究院美国首席经济学家斯威特称,若特朗普的一系列关税措施如期实施,美国未来12个月内经济衰退的风险将显著上升。他认为,关税对通胀的提振作用将超过预期,从而拖累实际可支配收入并削减支出。其次,金融市场条件可能会收紧,股票价格下跌的风险可能会通过财富效应打击消费支出。 所以,在美国中期选举之前一段时期,可能就会出现变数,特朗普对共和党的控制也可能会下降。 所以,在此之前,外贸出口企业,先冷静观察几个月,待到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稳定下来,再谋定而后动,是一个可行的办法。这实际也是全球不少企业的应对办法,如英国汽车捷豹路虎就暂停了向美出口。 这也是因为,特朗普的关税措施会严重冲击英国的汽车工业。据预测,这可能使英国汽车产业链上的2.5万个工作岗位陷入风险。 为应对特朗普关税政策导致的成本激增问题,捷豹路虎正考虑在美国市场提升车辆售价,努力降低运营成本,并计划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短期内,他们决定从4月7日开始,暂停向美国出口汽车一个月。在此之前,他们已在美国备有两个月的库存。 对特朗普高关税,英国汽车选择的应对路径,中国相关企业也有可参考借鉴之处。 寻找新市场与生产地 长期来看,在现有的多边或双边机制里,东盟、金砖国家、日韩都是中国企业出海的潜在目标,也可以部分替代美国市场。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6.99万亿元,增长9.0%,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9%,双方连续5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东盟国家通过从中国进口核心零部件、技术密集度高的中间品,获得新产品的比较优势并实现产业升级。 未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将供应链互联互通作为新议题纳入自贸协定,将进一步降低供应链布局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全面提升供应链整体联通性。 另一个选择是金砖国家,其经济总量占据全球约三成,贸易量更是达到全球五分之一。据官方统计,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这四个国家的贸易额从2009年的9602.1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23年的4.32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1.3%,比中国整体的进出口增速多出3.8个百分点。 2024年1月,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在扩大成员后,前三个季度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额达到4.62万亿元,同比增长5.1%。中国与金砖国家在工业、农业领域,都有很强的互补性。 日韩则可能是一个更高阶的选择。 3月30日,第13次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发布的《第13次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联合新闻声明》中,就明确写入了“支持以世贸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开放、包容、透明、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 在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方面,中日韩三国展现出明显的互补性。中国具备庞大的国内市场、完善的产业链和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日本在高科技制造业、技术研发、金融服务业等方面领先全球;韩国则在电子信息技术、汽车生产、文化娱乐产业等领域拥有突出优势。 三国若加强经济贸易合作,尤其是加速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谈判进程,将有助于消除相互之间的贸易障碍。 一旦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还将形成一个包含15.87亿消费者、GDP占全球总量23.4%、三国间贸易额约占全球总量18.7%的庞大经济体系。 若谈判能够顺利推进,将极大提升三国间的贸易效率,为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商业机遇。致力于出口贸易的中国企业,可针对这些领域提前做好准备。 从全球来说,需求、供给、产业链都仍然存在,并没有一夜之间被摧毁,仍然在全球生产、贸易、消费网络的连接下精密运作。 企业也当对全球化抱有信心。短期来看,出口企业可选的应对办法可能不太多,但长期而言,谁也无法阻碍全球的需求和供给的再次连接。中国企业在积极应对特朗普高关税影响的同时,也当不忘继续放眼世界。 来源:浙江贸促综合整理自新京报、路透财经早报、21世纪经济报道、央视新闻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之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内容供读者参考。)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