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企业国际化经营合规风险排查高频问题解答(2) |
|
前言:2024年上半年杭州市贸促会组织开展了企业国际化经营合规风险排查活动,该项目是针对杭州市外向型中小企业提供的一项公益性服务,旨在帮助企业识别、防范、化解境外经营行为中面临的合规风险,树立合规管理意识;该排查选取了跨境电商、纺织服装两大重点行业,聘请合规服务团队为企业评估内外部风险,形成了“一对一”风险评估报告及行业综合分析报告,帮助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境外经营相关合规制度建设,助力已初步建立合规体系的企业调整和完善合规管理体系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1.与对方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后是否可以直接使用他们的技术? 即便与对方公司达成合作,也要经过授权才能使用其技术。美国高科技公司谷歌(Google)就曾因未经许可使用了合作伙伴的技术而被罚。2013年,谷歌(Google)与搜诺思(Sonos.美国著名家庭智能无线音响制造商)达成合作协议,但谷歌在未经搜诺思许可的情况下,将搜诺思多项音频技术用于其手机、笔记本电脑等;2020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TC)裁定谷歌侵犯了搜诺思多项专利,禁止进口谷歌在海外生产的部分手机、笔记本电脑和音箱并对调查期间进口的涉案产品加征100%关税。 2.公司的业务量做大了,上市是不是水到渠成? 即便公司业务量足够大,若想上市也要关注企业合规风险。我国某跨境电商独立站就因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合规而影响上市,该公司经营范围涵盖全球220个国家,融资估值高达1000亿美元,原本预计今年上市,却由于ESG表现不佳,只能推迟上市。 3.公司上市后是否就万事大吉? 上市公司更应关注合规风险。我国某上市公司就因数据跨境问题而被处罚。2021年6月30日,我国某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7月份,国家网信办、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等部门因该公司未遵循我国企业境外上市规定,对其联合进行网络安全审查;2022年7月21日,该公司因违法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罚款80.26亿元,两名公司高管分别被罚款100万元。 4.国内的业务模式做成功后,是否应尽快复制到国外? 不一定。某些公司的国内业务模式做成功了,但在国外却行不通。2021年4月,超过1000家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因违反亚马逊(Amazon)卖家行为准则,被亚马逊关闭店铺、冻结资金,亚马逊提供的官方理由是商家存在操纵评论、刷单、关联账号等行为,“封号”事件导致我国卖家大量货物囤积仓库,损失约数千亿元。2022年5月24日,美国某人脸识别公司被英国监管机构信息专员办公室指控违反了英国《数据保护法案》,理由是该公司从社交媒体和网络搜索中收集人物图像,然后将这些图像添加到自己的全球数据库中并出售给其他实体,该公司被罚款750万英镑,并被要求从系统中删除英国居民的数据。 5.海外引进人才带来的技术是否可以转化复制? 不一定,海外人才带来的某些技术可能存在合规风险。2022年4月1日,通用电气(GE)前某工程师被美国司法部指控侵犯商业秘密,理由是其窃取了GE相关商业机密,并打算将其转移给本国企业,该工程师将面临最高15年监禁和500万美元罚款。 2022年8月22日,苹果(Apple)前某工程师承认在入职我国某电动汽车公司之前窃取了苹果关于自动驾驶的商业秘密,美国圣何塞联邦法院指控该工程师,或将判处其10年监禁和25万美元罚款。 6.跨境电商公司都是普通商品交易,基本不存在知识产权合规风险吧? 并不是,我国某跨境电商公司就因知识产权问题而被诉。2022年7月,美国一位自由艺术家起诉我国某跨境电商公司,理由是该公司未经许可抄袭了她个人作品。在2020-2022三年内,该公司在美国至少面临50起商标或版权侵权诉讼,原告包括独立设计师和品牌商,诉讼理由是未经本人授权使用其设计。 7.企业还需关注的相关境外规制: (1)德国《供应链法》:指2021年6月,德国联邦议会通过《企业供应链尽职调查法案》(简称:《供应链法》),要求德国公司及其供应商分析和报告其供应链中相关人权和环境标准的合规情况,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 (2)欧盟供应链政策:指2022年2月23日,欧盟发布《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草案》,要求符合条件的欧盟和非欧盟公司有义务落实尽职调查程序,识别对环境、人权的实际和潜在负面影响。 (3)欧盟禁止强迫劳动条例:指2022年9月14日,欧盟发布了《欧盟市场禁止销售强迫劳动产品条例》草案,禁止欧盟经营者参与涉及强迫劳动成分产品的经营活动。 (4)美国所谓“涉疆法案”:指2021年12月23日,美国《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签署成法。根据该法案,如果货物被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认定为部分或全部在中国新疆地区开采、生产、制造,将被禁止进入美国;除非进口商有清晰且可信的证据能够证明该货物没有使用“强迫劳动”。2022年6月11日,所谓“涉疆法案”正式生效。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