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商情
46个基点跳涨!人民币中间价创阶段新高,全球“去美元化”再添筹码?

信息来源: 信息服务部 发布时间: 2025-07-28 10:50 浏览次数:

近期,人民币汇率持续呈现反弹态势,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以及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均已成功收复7.2关口,自年初至今已实现升值。

7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7.1414元,相较于前一交易日的中间价7.1460元,调升了46个基点,创下2024年11月5日以来的最高值。

7月25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调贬34个基点,报7.1419,上一交易日中间价7.1385。

2025年上半年,受美国关税政策以及经济前景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投资者正逐渐减少美元资产配置。在此情况下,美元指数大幅走弱,上半年累计下跌10.8%,创下1973年以来同期最差表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进一步降至57.7%。而黄金、欧元和人民币成为备受青睐的替代性“避险资产”。

中间价再创阶段性新高

自第二季度以来,市场对美元的信心持续受挫。特别是进入5月中旬后,美元已回吐自2024年9月以来的全部涨幅,美元指数跌破100点位。“美元趋势性走弱”这一观点愈发得到市场参与者的认同。

多位市场分析师表示,在美元降息预期增强、中美利差趋于稳定收窄以及两国经济基本面发展预期的推动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望在当前的7.1-7.2区间内保持双向波动。

7月22日,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升值62个基点,报7.1460;7月23日,再度升值46个基点,报7.1414,创下2024年11月6日以来的最高值。

近期,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呈现出耐人寻味的走势。尽管美元指数出现阶段性反弹,但中间价却走出了独立行情,呈现出稳中偏强的态势。中间价的持续走强,反映了央行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对汇率的态度。

南华期货宏观外汇创新分析师周骥表示,这种“美元涨、中间价更涨”的非常规现象,为市场预期注入了一剂“稳定剂”,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或贬值预期产生了积极影响。

从政策传导机制来解析,央行或许更倾向于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构建“预期引导+隐性干预”的复合调控模式。具体来说,央行的政策操作呈现出两大特征:其一,在中间价定价规则中隐性运用逆周期因子,通过价差管理来实现贬值压力的平稳释放;其二,借助官方表态构建政策信号传导机制,强化市场主体对“汇率均衡水平”的认知锚定。这种调控范式既避免了直接干预对市场功能的扭曲,又防止了汇率超调对金融稳定造成冲击。

内生因素支撑人民币韧性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面对全球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人民币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强大的定力,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生动力是其保持稳健表现的根本原因。

“6月以来,在美元偏弱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呈现‘低波加韧性’的特征。归因来看,美元指数的趋势性走弱、国内基本面托底和政策发力、央行稳汇率操作更加灵活、客盘结汇需求释放等成为人民币汇率韧性的重要来源。”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指出,自二季度以来,国内稳增长政策发力并显现成效,加之各类“抢出口”“转出口”效应的叠加作用,宏观经济基本面呈现出“稳中偏强”的态势,这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提供了内在支撑。

此外,近期央行在稳定汇率方面的政策更具灵活性,中间价引导策略向市场释放出“以我为主”的明确信号,即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借助价格机制促进市场供求平衡。

当前,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以及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这三者之间的价差显著收敛,基本达成了“三价合一”。王青指出,中间价调控机制、及时有效的市场沟通,以及监管部门较为丰富的外汇市场调控手段,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能够维持低波动的重要因素。

人民币成储备资产“香饽饽”

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最新发布的《2025年全球公共投资者报告》显示,在去年的调查中,美元是最受青睐的货币,然而今年其排名下滑至第七位。70%的受访者表示,美国的政治环境使他们对投资美元望而却步,这一比例是一年前的两倍有余。

OMFIF还指出,预计到2035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平均为52%,虽仍为第一大储备货币,但相较于目前的58%有所降低。美国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是美元失宠的重要因素。

欧元和人民币是货币多元化趋势下各国央行的首选。OMFIF的调查结果显示,16%的央行计划在未来12至24个月内增持欧元。人民币紧随其后,30%的央行预计未来十年将增加人民币储备,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有望从当前水平增长两倍至6%。

上述报告还指出,在央行储备资产多元化的选择方面,最为显著的转向体现在人民币上。连续三年,在调查中均有超过30%的央行预计未来十年增持人民币,这一比例在新兴市场受访者中尤为突出,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77%的央行计划增加人民币配置。

6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指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如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按照全口径计算,人民币也已跻身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之列;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居全球第三。

一位大型银行研究部门人士曾指出,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诸多弊端,未来,美元作为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的份额预计将逐步降低,欧元和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份额有望得到提升。

不过,短期内美元的主导地位暂时难以被大幅撼动,而且欧元和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也面临各自的风险与挑战。欧元方面,由于欧洲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主权信用较为分散,其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存在一定风险。人民币方面,由于中国是贸易顺差国,对外输出货币的能力也相对有限。


来源:浙江贸促综合整理自城市金融报、澎湃新闻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之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内容供读者参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