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绳子引发的纠纷——巧妙化解侵权僵局,让对手变伙伴 |
|
当原创专利设计遭遇“同款推荐”,当维权成本遇上善意调解,一根小小的绳子牵出了电商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新解法。这是杭州调解中心近期调解结案的一起专利纠纷案件的缩影,该案独创“赔偿止损+商业授权”调解模式,将传统的一锤子赔偿转化为持续授权合作,真正实现了“化敌为友”的商业智慧。 申请人系一家专注生活用品研发的企业,持有一款绳子的外观设计专利,该绳子经投产上市后即成为网红单品,然而申请人很快发现被申请人在某电商平台店铺上大量销售“同款”。申请人认为这导致其销量受损并造成了经济损失,遂提交中国(杭州)知识产权·国际商事调解云平台进行调解。 杭州调解中心调解员接收案件后,第一时间核验了证据材料、专利证书等,在确认申请人专利权利基础稳固的前提下,向被申请人短信送达了调解信息。被申请人表示有调解意愿但抛出了三大抗辩理由:“我们只是小卖家,从上游批发商进货”“平台系统自动标注‘已售X万+’,实际销量并没有那么高”“绳子家家都有,根本不知道这是专利产品”。调解员并未急于反驳,而是引导其登录云平台查阅证据材料,同步释明法律要点:根据《专利法》,销售者若能证明产品合法来源且不知情,可免除赔偿,但需提供完整进货凭证;若举证不足,仍需承担侵权责任。 沟通过程中,由于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可接受的调解金额差距较大,局面一度僵持。申请人强调对方“并非不知情”而要求高额索赔,被申请人则抱怨“实在付不起”,干脆拒接电话。调解员转而采取“双向攻坚”:一方面确认被申请人确非故意侵权后引导被申请人提交电商后台数据还原真实销量,另一方面说服申请人根据真实销量调低赔偿金额。最终促使双方从剑拔弩张到各退一步,申请人认可了按真实销量进行赔偿的处理方案并达成授权被申请人继续销售该产品的双赢协议。 这场纠纷折射出电商生态的复杂面貌:平台“同款推荐”算法无意间成为侵权扩散器,中小商家知识产权筛查意识薄弱,权利人面临“侵权链接野火烧不尽”的困境。而调解的价值正在于此——它不仅是赔偿数额的博弈场,更是商业关系的修复池,不仅教会市场敬畏创新,更给无心之失者改错的机会。 杭州调解中心以专业、灵活、高效的调解帮助该案侵权方转变成了授权销售商,让冰冷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可持续的合作协议,为涉知识产权商事调解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