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商情
关税挑战下中国服装“转进”欧洲,企业如何抢抓中欧贸易机遇?

信息来源: 信息服务部 发布时间: 2025-10-21 11:29 浏览次数:

据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报道,中国对欧盟的纺织品出口激增,欧洲纺织行业机构表示,原因是受美国高额关税影响的制造商将商品转向欧洲。

根据欧洲服装和纺织品联合会向英国《金融时报》提供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欧盟从中国进口的服装和纺织品按价值和数量计算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价值增长的大部分来自约20亿欧元的服装进口增长。

中企主动布局:欧洲成为重要的替代出口目的地

面对美出口贸易壁垒,中国服装企业主动调整市场布局,将欧洲作为重要的替代出口目的地,形成全球贸易流向的重要转变。

"我们正在谈论这场关税战,我们看到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正在减少,"欧洲服装和纺织品联合会主席马里奥·豪尔赫·马查多说。"我们看到其中很大一部分出口到了欧洲,但这也与我们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关。"

"中国公司因为无法在美国销售,正以非常激进的方式在欧洲销售。"

美国关税的连锁影响,加上欧盟在削减来自Temu和希音等在线卖家涌入该地区的包裹数量方面进展缓慢,共同导致了这一局面。欧盟委员会已提议取消150欧元的免税门槛(低于此价值的包裹可免税进入欧盟),并对价值低于150欧元的包裹统一收取2欧元费用。成员国必须就此变更达成一致,然后才能成为法律。(往期链接:关注丨欧洲生意也难做了?欧盟拟对进口小额包裹收费,“小额免税”或成历史?)

美国于8月取消了其自身的低价值商品免税制度。发货至美国的包裹现在面临至少80美元的最低费用。(往期链接:观察 | 美国小额进口包裹又有新税制,中国商品每件200美元!多家包裹承运商宣布涨价)

"我们比较的是同一个包裹,2欧元对80美元,"马查多在描述欧盟的努力时说这"荒谬"。

"欧洲政客多年来一直没有捍卫欧洲工业……我们正在眼睁睁看着我们的产业被摧毁,"他补充说,而中国和美国都在为自身的产业利益行事。

欧洲出口产品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

与此同时,由于竞争压力以及人民币对欧元贬值,欧盟对中国的出口额价值下降了19%。

法国内衣公司Le Slip Français的总裁莱亚·玛丽表示,该公司与来自亚洲的进口产品存在"直接竞争",并额外投入资金向消费者传达"购买我们的产品有助于加速法国纺织业就业增长",以说服他们购买法国产品。

政策制定者一直高度警惕中国商品在欧盟“倾销”的迹象,这可能会压低通胀。欧洲也受到因美国高关税而转移过来的钢铁进口激增的冲击。

美国政府的关税制度对长期建立的供应链,特别是来自中国的供应链,造成了巨大动荡,因为中国企业将欧洲作为其产品的出口渠道,而不是运往美国。自唐纳德·特朗普上任以来对中国加征的额外关税,在经过双方广泛谈判后,目前为30%。

这使得欧洲公司在面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时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他们还在努力应对沉重的行政负担和比大多数其他市场更高的能源成本。

与欧盟大部分工业一样,纺织公司也在努力应对向美国销售时面临的更高关税率。在7月份欧盟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该协议设定了大多数产品15%的标准关税率)之前,大多数服装和纺织产品的关税低于15%。欧洲服装和纺织品联合会表示,只有11%的纺织产品关税率超过15%。

欧盟纺织业年营业额达1700亿欧元,提供130万个就业岗位。玛丽表示,与许多抱怨欧盟法规扼杀其增长的企业不同,"我们对欧盟法规没有任何特别的困难;相反,这些规则保护了我们。"

中国服装出口转向欧洲产生多方面影响

从双边经贸往来看,欧洲市场承接了中国服装出口的转移需求,贸易规模快速增长。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纺织品服装199.9亿美元,其中产品针梭织服装出口额达118.4亿美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11%。

从欧洲通胀影响看,中国服装出口为欧洲市场注入充足供给,有效缓解物价上涨压力。预计在能源价格趋稳、商品供给增加等因素支撑下,2025年与2026年欧元区通胀水平有望维持在2%的央行目标区间内。

中国对欧盟服装出口增长或带来中欧合作机遇。首先,贸易品类的丰富推动中欧经贸互补性进一步增强。此前中欧贸易以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为主,服装出口规模的扩大,使中国对欧出口结构更趋多元,同时满足欧洲消费者对高性价比服装产品的需求,实现双方利益共赢。其次,产业链供应链联系的深化为合作升级奠定基础。中国服装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布局,带动面料、辅料等上下游产业与欧洲本地物流、分销体系的对接,形成更紧密的产业协作网络。最后,随着欧洲加快推进绿色转型,中国服装企业可结合欧洲环保标准,提升产品绿色属性,推动双方在可持续纺织材料、低碳生产技术等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助力企业绿色转型。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欧方内部也出现了对贸易转移效应的关注。一方面,欧洲业界担忧美国关税下中国对欧快速增长可能加剧本地制造业竞争压力,影响欧洲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部分成员国呼吁加强对进口产品的可持续与社会责任审查。对此,中国企业正积极适应欧洲市场规则,强化品牌建设与绿色认证,通过本地化运营、供应链合作及合规管理,推动贸易关系在公平、透明和可持续的基础上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从长远看,为应对欧方对贸易转移效应的关切,建议企业从三方面着手:主动与欧洲产业链建立互补合作,化解竞争压力;以高于标准的可持续实践赢得市场信任;通过行业对话参与规则制定。核心在于实现从被动出口到主动融入的转变,将当前贸易机遇转化为在欧洲市场的长期竞争优势。

来源:浙江贸促综合整理自欧盟中国商会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之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内容供读者参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