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加拿大会跟随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吗?商界这样说→→ |
|
信息来源:
信息服务部
发布时间:
2024-05-31
10:39
浏览次数:
|
|
“贸易战只有输家”“中国是我们的经济伙伴”……在刚刚结束的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德国、法国财长等欧洲国家政要面对美国压力,发出反对保护主义的声音。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士认识到,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背离客观事实和经济规律,只会损害欧洲企业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和公平竞争的国际贸易环境。而在加拿大,是否要跟随美国对华商品加税亦有不同声音。 各界忧虑对华贸易保护损人害己 欧盟委员会于去年10月发起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此外,美国总统拜登本月14日宣布将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连日来,不少欧洲产业人士和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如果欧盟效仿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将损伤欧洲汽车制造商的利益,给欧洲汽车工业制造“悲剧”。 德国权威汽车经济学专家、波鸿汽车研究院院长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说:“在德国制造商看来,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难以置信,整车商和零配件供应商给出的统一意见是:请不要这么做。” 杜登赫费尔警告,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可能会给德国汽车工业带来巨大麻烦,甚至成为一场灾难”。他说,加征关税会导致在中国生产电动汽车并出口的欧洲厂商受损,其中就包括宝马、梅赛德斯-奔驰等德国老牌汽车制造商。这种做法还会拖累欧洲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 在欧洲汽车制造商斯泰兰蒂斯集团首席执行官卡洛斯·塔瓦雷斯看来,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陷阱”。他表示,惩罚对手并不能帮助西方制造商应对新能源汽车领域面临的挑战,只会加剧通货膨胀,影响企业的销售和生产。塔瓦雷斯还强调,此类关税会危及欧洲制定的减排目标,“肯定会延缓清洁技术的应用”。 德国北德意志州银行汽车行业分析师弗兰克·施沃佩呼吁,欧盟不要追随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因为“这会伤害几乎所有欧盟国家”,特别是伤害到欧洲普通汽车消费者。“这对汽车消费者来说是噩梦!”施沃佩说,对许多消费者而言,能以1.5万至2万欧元的价格买到一辆电动汽车非常重要,因此“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是消费者尝试新能源出行的希望”。 杜登赫费尔认为,中国电动汽车性价比高,对本土汽车制造商形成了压力,让他们想方设法生产更便宜的电动汽车,这种竞争推动了欧洲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旦欧盟追随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这种良性竞争将不复存在,欧洲汽车产业电动化、数字化转型速度将放缓,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推出令欧洲消费者能负担得起的车型。 意大利前驻华大使、意大利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席白达宁表示,欧洲各国政治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自主性,积极向中国敞开合作大门。白达宁说,美国以空洞的“产能过剩”论调对华加征关税,是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其目的是扶持美国国内产业,阻碍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认为,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是只为一己私利。对美国而言,国际规则越来越不重要。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也认为,加征关税或建立新贸易壁垒等保护主义做法不是正确出路,公平竞争才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德国黑森州欧洲及国际事务司前司长博喜文表示,美国一味遵循“美国优先”政策,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出于政治考虑,建议欧盟“不要走这条错误的道路”。他说,这是对欧洲企业的损害,是对德国经济的损害,更是对多边主义的损害。 加拿大争论是否跟随美国对华商品加税 加拿大《环球邮报》27日发表社论称:“对于一个繁荣有赖于开放国际贸易的国家(指加拿大)来说,这样做将是一个错误。”提高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将损害加拿大消费者的利益,招致报复,并且会冲击渥太华2035年新车全部实现零排放的目标。该报社论称,如果中国试图向加拿大市场倾销汽车,加应该以反补贴税作为回应,但这应该在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进行,而不是像美国那样搞单边行动。 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资本市场高级经济学家埃里克·约翰逊表示,加拿大的情况与美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非常不同,中国是加拿大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电动汽车关税问题上的争执可能会损害加在农业等其他领域的利益。 加拿大“全球新闻”网站称,自美国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等战略产业加征关税以来,包括总理特鲁多在内的多名政府高官都曾表示对采取关税措施持开放态度。特鲁多近日在费城与美国副总统哈里斯会晤后不久称:“我们正在密切关注美国人的一举一动。”创新、科学和工业部长商鹏飞在接受加拿大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不排除加拿大征收类似关税的可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加拿大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丹28日指出,特鲁多政府一方面强调自己一直在实施强有力的气候治理政策,以回应选民对气候问题的关切;一方面又企图实施不利于减排的关税政策,以配合美国对华政策的节奏。“到底是加拿大的国家利益更重要还是美国盟友的身份更重要,看起来特鲁多政府并没有想明白。”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郑亮表示,所谓的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已经被政治化炒作,被西方国家政客和利益集团利用,成为政党斗争、本土产业保护的一大借口。 其实,按照加拿大媒体的说法,中国品牌汽车在加拿大的市场份额“小到可忽略不计”。加拿大媒体指出,加拿大地处高纬度,进口汽车尤其电动汽车及其电池需要接受冗长繁琐的安全和充电标准检验,目前除数量非常有限的电动巴士外,“在加并没有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 来源:浙江贸促综合整理自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经济网、环球时报 |
|
|
|
![]() ![]() |
|